与断桥有关的故事(1)

  断桥,今位于白堤东端。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,她的名气最大。据说,早在唐朝,断桥就已建成,时人张祜《题杭州孤山寺》诗中就有“断桥”一词。

  明人汪珂玉《西子湖拾翠余谈》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:“西湖之胜,晴湖不如雨湖,雨湖不如月湖,月湖不如雪湖......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,尘世有几人哉!”地处江南的杭州,每年雪期短促,大雪天更是罕见。一旦银妆素裹,便会营造出与常时,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。

与断桥有关的故事 工作报告

 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,较通行的说法是,每当雪后初晴,来至断桥上往西,往北眺望,孤山,葛岭一带楼台上下,如铺琼砌玉,晶莹朗澈,有一种冷艳之美。

  又有人认为,大雪初霁,登宝石山往南俯瞰,白堤皑皑如链。日出映照,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,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,故以“残雪”名之。

  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,他在《西湖梦寻》是写道:白堤上沿堤植桃柳,“树皆合抱,行其下者,枝叶扶苏,漏下月光,碎如残雪。意向言《断桥残雪》,或言月影也。

  还有一种说法也不无道理:冬日雪霁,伫立断桥举目四望,但见残雪似银,冻湖如墨,黑白分明,格外动人心魄。断桥享誉天下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《白蛇传》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。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,同舟归城,借伞定情;后又在此邂逅,言归于好。越剧《白蛇传》中白娘子唱道:“西湖山水还依旧......看到断桥桥未断,我寸肠断,一片深情付东流!”历来催人泪下。

  今日断桥,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,长八点八米,宽八点六米,单孔净跨六点一米,年前曾经大修,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。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,亭侧建水榭,题额“云水光中”,青瓦朱栏,飞檐翘角,与桥,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。

  明画家李流芳《西湖卧游图题跋 ——断桥春望》称:“往时至湖上,从断桥一望,魂销欲死。还谓所知,湖之潋滟熹微,大约如晨光之着树,明月之入庐。盖山水映发,他处即有澄波巨浸,不及也。”由此观之,断桥观瞻,可得湖山之神髓,岂独残雪!

  与断桥有关的故事(2)

  还记得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中的“断桥”吗?也许这个名称会让你误解为断桥应该是断的,起码曾经是断的。其实,断桥原叫“段家桥”。以前,杭州每年总会有几场雪,长长的一条苏堤,就成了西湖上的一条玉带,而背面仍然有积雪,这时,从旁边的宝石山上看桥,就像是断了一样,断桥由此而来。所以,人们才说是“断桥不断,似断非断,看似断,实未断”。

  那是千年前的一个明媚的早晨,烟雨蒙蒙,一位女子坐在朱舫中,泛在西湖上。一位书生站在桥上,却无船家渡他入湖。这时,朱舫就流入他的眼帘,书生也许不会想到,从此之后,这朱舫就流入了他夜夜的梦中。于是,第二天,书生又匆匆赶来桥上,只是伊人已不再。书生几经周折找到了女子,后来的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。只是人妖不能共存,虽然白娘子被可恨的法海关在了那冰凉的雷峰塔,但是他们的情依旧不断。

  就这样,一晃就过了千年,没有人再见过她与书生,人们就把她称作白娘子,编入绮丽华美的神话之中。

  评:断桥上的故事经他这么一说,让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连我都想去看看那西湖上的断桥了。

  与断桥有关的故事(3)

  小时候生活在四川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,环境很美。

  家乡有条小河,叫清水河,穿梭在墨绿的丘陵中,河水很绿很清。乡亲们打都沿河而居,于是,沿着小河修筑了一条碎石子公路,公路距小河只有50至100米不等。公路的外侧石小河,内侧当然就是各居家人户。

  清水河上原本有一座石桥,但81年发洪水时石桥被冲垮,乱石堆在河里,乡亲们边踏着这些石块来往于清水河两岸——于是大家称之为断桥。每到夏天,清水河一涨水,断桥便被淹没,但附近又没有桥,乡民们于是摸索着,凭着感觉淌水而过。大水长期是一淹就是大半个月,水下的石头长满了青苔,滑溜溜的。因此每年都会淹死一个人。而且都是外地来度河的(或许是因为对断桥不熟悉的缘故)。说也奇怪,只淹死一个,但每年都不会少漏。而政府也一直听之任之,理由是没有钱。

  乡民们都说每年被淹死的都是前一年被淹死的来找的替死鬼,因为这些被淹死的人如果在第二年找不到替死鬼,就无法在那一轮投胎。

  到我读初二时,是91年,从82年开始,断桥已经淹死了9个人了。

  那年夏天的暑假,清水河照例发起了洪水。一天中午,村上的文大爷在断桥边洗猪草,看见河对面来了两个小姑娘,一个15,6岁,一个13,4岁。两个小姑娘挽起裤脚就要涉水过河。文大爷好心的喊到:“等一下,我去叫个小伙子来牵你们过河”。小姑娘们笑了笑,相互搀扶着便上了断桥。摸索着走了3分之2时,忽然停了下来,身体被河水冲的不停摇晃。文大爷感觉不对,再次喊到:“别动,我马上去叫人。”于是转身便向公路上跑去。还没上公路,就听见一声“救命~!”,回过头去一看,只看见一个姑娘还在时起时浮,而另一个已经没影了……文大爷刹时吓呆了,转眼间,河面上又恢复了原样,只有汹涌的水流动着,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。

  整个下午村里会水的青壮年都在尽力的打捞着,河两岸围满了人,直到下午6点过,我二爸潜水从河底的乱石从里终于捞起了一个姑娘的尸体。还记得尸体用一张草席盖着,揭开可以看到小姑娘惨白的脸,面部已经完全扭曲……

  与断桥有关的故事(4)_西湖的断桥传说

  提到断桥,大家想到的恐怕都是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了,很多人也幻想着能够在断桥上邂逅自己的意中人,那断桥的得名由来又是为何呢?

  断桥的传说其实有二。

  一为:

  西湖断桥,最早叫段家桥。很早以前,西湖白沙堤,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,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,与湖岸紧紧相连。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,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,日晒雨淋,桥板经常要烂断,游人十分不便。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,住着—对姓段的夫妇。两人心地善良,手脚勤快,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,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,卖家酿土酒。因酒味不佳,顾客很少上门,生意清淡。

  一天,日落西山,夫妇俩刚要关门,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,说是远道而来,身无分文,要求留宿—夜。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,热情地留他住下,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,打上一碗家酿土酒,款待老人。老人也不客气,一连饮了三大碗,便倒在床上,呼呼入睡。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,说道:“谢谢你们好心款待,我这里有酒药三颗,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。”说罢,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,告别而去。

 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,酿出来的酒,颜色猩红,甜醇无比,香气袭人。从此,天天顾客盈门,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,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。段家夫妇拆了茅舍,盖起了酒楼。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,积蓄了一笔钱,准备好好答谢他。

  岁月流逝,一晃三年。这年冬天,西湖大雪,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。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,喜出望外,留老人长住他家。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。临别之时,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。老人笑着推辞说:“谢谢你们夫妇—片好心,我这孤单老人,要这么多银钱何用?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”说罢,便踏雪向小桥走去。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,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,脚下一滑,桥板断了,老人也跌进了湖里。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,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,如履平地,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,漂然而去。

 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,白发老人不是凡人。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,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,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,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。从此,游西湖的人,再不怕路滑桥断了。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,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。后来,因为“段”、“断”同音,便被称为断桥。

  传说其二为:

  使西湖最声名远扬的大概就属许仙和白娘子动人的爱情故事了,白娘子原本是山野中修炼的一条小白蛇,有一天,小白蛇被一个捕蛇老人抓住了,差一点遭遇杀身之祸,幸亏被一个小牧童所救。

  经过一千七百年的修炼,白娘子终于化做人形,经观音大士指点,来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小牧童…

  清明佳节,烟雨蒙蒙,观音大士说“有缘千里来相会,须往西湖高处寻”。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,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,以身相许,结为夫妻。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,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,再续前缘。正因为这个传说,断桥虽有断字,但却仍是寻爱人心目中的胜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