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仪故事(1):
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。
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。有一天,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。两人刚走到半路上,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,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。当时杨香手无寸铁,但她临危不惧,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,而把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。她拼命奔上去,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。起初,老虎用力反扑,可杨香硬不松手,老虎渐渐元气大泄,磨着牙齿,最后断了气。杨香的父亲最后脱离了险境,免于老虎的伤害。
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:
杨香,年十四岁。随父丰往田中获粟,父为虎曳去。时香手无寸铁,惟知有父,而不知有身。踊跃向前,扼持虎颈,虎磨牙而逝,父因得免于害。
礼仪故事(2):
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:“有一回,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。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,他总是目送她走出餐厅。我对此感到很气愤,我感到自我受到了侮辱。心里暗想,在他看来,女服务员的两条腿比我要对他讲的话更重要。他并没有听我讲话,他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。”
礼仪故事(3):
焦雪梅是一名白领丽人,她机敏漂亮,待人热情,工作出色。有一回,焦小姐所在的公司派她和几名同事一道,前往东南亚某国洽谈业务。但是,平时向来处事稳重、举止大方的焦小姐,在访问那个国家期间,竟然由于行为不慎,而招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:焦小姐和她的同事一抵达目的地,就受到了东道主的热烈欢迎,在随之为他们特意举行的欢迎宴会上,主人亲自为每一位来自中国的嘉宾递上一杯当地特产的饮料,以示敬意。轮到主人向焦小姐递送饮料之时,一向是“左撇子”的焦小姐不假思索,自然而然地抬起自我的左手去接饮料,见此情景,主人却神色骤变,重重地将饮料放回桌上,扬长而去。
原先,在那个国家里,人们的左右手有着明显的分工。正规状况下,右手被视为“尊贵之手”,可用于进餐、递送物品以及向别人行礼。而左手则被视为“不洁之手”,用左手递接物品,或是与人接触、施礼,在该国被人们公认为是一种蓄意侮辱。焦小姐在这次交往中违规犯忌,说到底是由于她不了解交往国的习俗所致。
礼仪故事(4):
在一次印度官方代表团前来我国某城市进行友好访问时,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,有关方面做了用心的准备,就连印度代表团下榻的饭店里,也专门换上了、舒适的牛皮沙发。但是,在我方的外事官员事先进行例行检查时,这些崭新的牛皮沙发却被责令立即撤换掉。原先,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,而印度教是敬牛、爱牛、奉牛为神的,因此,无论如何都不应当请印度人坐牛皮沙发。
这个事例证明,旅游服务人员是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宗教礼仪。
礼仪故事(5):
在某地一家饭店餐厅的午餐时光,来自台湾的旅游团在此用餐,当服务员发现一位70多岁的老人面前是空饭碗时,就轻步走上前,柔声说道:“请问老先生,您还要饭吗?”那位先生摇了摇头。服务员又问道:“那先生您完了吗?”只见那位老先生冷冷一笑,说:“小姐,我今年70多岁了,自食其力,这辈子还没落到要饭吃的地步,怎样会要饭呢?我的身体还硬朗着呢,不会一下子完的。”由此可见,由于服务员用词不合语法,不和规范,不注意对方的年龄,尽管出于好心,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客人,这不能怪客人的敏感和多疑。
礼仪故事(6):
北京某饭店的一位问讯员,每一天都要接到若干问讯电话。
一次接到驻外地的一位外商打来的长途电话,询问他夫人所住该饭店的房间号,有急事要找。几经翻阅登记薄,未有其人,便如实相告。不料这位外商竟然用不怎样熟练的中国话骂了起来。问讯员感到十分委屈,但思考到对方可能却有急事,为急宾客之所急,便采取了宽容态度,强忍委屈,继续查找。之后最后明白,原先那位外商的夫人是用不一样的姓名登记的。当外商谈完事后,又专门打电话给问讯员表示道歉,请求原谅。能够试想,如果说当时问讯员得理不让人,对外商的无理之举穷追不放,或是采取对骂的方法,那么也许是挽回了面子,至少心理上感到一些平衡,出了一口气,但却会使对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,不但不会承认自我有错,而且也无益于事情的圆满解决。问讯员的做法,维护了自身乃至整个饭店的良好形象。
礼仪故事(7):
某报社记者吴先生为作一次重要采访,下榻于北京某饭店。经过连续几日的辛苦采访,最后圆满完成任务。吴先生与二位同事打算庆祝一下,当他们来到餐厅,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五官清秀的服务员,接待服务工作做得很好,但是她面无血色显得无精打采。吴先生一看到她就觉得没了刚才的好情绪,仔细留意才发现,原先这位服务员没有化工作淡妆,在餐厅昏黄的灯光下显得病态十足,这又怎能让客人看了有好情绪就餐呢?当开始上菜时,吴先生又突然看到传菜员涂的指甲油缺了一块,当下吴先生第一个反映就是“不知是不是掉入我的菜里了?”但为了不惊扰其他客人用餐,吴先生没有将他的怀疑说出来。但这顿饭吃得吴先生心里总不舒服。最后,他们唤柜台内服务员结账,而服务员却一向对着反光玻璃墙面修饰自我的妆容,丝毫没注意到客人的需要,到本次用餐结束,吴先生对该饭店的服务十分不满。
看来服务员不注重自我的仪容、仪表或过于注重自我的仪容、仪表都会影响服务质量。
礼仪故事(8):
西方游客在游览河北承德时,有人问“承德以前是蒙古人住的地方,因为它在长城以外,对吗?”导游员答:“是的,此刻有些村落还是蒙古名字。”又问:“那么,是不是能够说,此刻汉人侵略了蒙古人的地盘呢?”
导游答:“不就应这么说,就应叫民族融合。中国的北方有汉人,同样南方也有蒙古人。就象法国的阿拉伯人一样,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构成的,并不是侵略。此刻的中国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国家,而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“客人听了都连连点头。
礼仪故事(9):
一个旅游团因订不到火车卧铺票而改乘轮船,游客十分不满,在情绪上与导游构成了强烈的对立。导游面带微笑,一方面向游客道歉,请大家谅解,由于旅游旺季火车的紧张状况导致了计划的临时改变;另一方面,耐心开导游客,乘轮船虽然速度慢一些,但提前一天上船,并未影响整个的游程,并且在船上能够欣赏到两岸的风光,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旅游项目……,游客这才渐渐与导游缓和了关系。
礼仪故事(10):
在一次印度官方代表团前来我国某城市进行友好访问时,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,有关方面做了用心准备,就连印度代表下榻的饭店里也专门换上了宽大、舒适的牛皮沙发。但是,在我方的外事官司员事先进行例行检查时,这些崭新的牛皮沙发却被责令立即撤换掉。原先,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,而印度教是敬牛、爱牛、奉牛为神的,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就应请印度人坐牛皮沙发。这个事例证明,旅游服务人员是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宗教礼仪的。
礼仪故事(11):
手是传情达意的最有力的手段,正确适当地运用手势,能够增强感情的表达。手势是旅游接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态语言,学习手势语是大有学问的。有的接待人员在服务过程中,表现出的手势运用不规范、不明确,动作不协调,寓意含混等现象,给宾客留下漫不经心、不认真、接待人员素质不高等印象。
不一样手势的含义
①“〇”形手势。即圆圈手势,19世纪流行于美国。“OK”的含义在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内是众所周知的,但在法国“〇”形手势代表“零”或“没有”;在日本代表“钱”;在一些地中海国家用来暗示一个男人是同性恋者;在中国这个手势用来表示“零”。
②翘大拇指手势。在英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,翘大拇指代表搭车,但如果大拇指急剧上翘,则是侮辱人的信号。在表示数字时,他们用大拇指表示5。在中国,翘大拇指是用心的信号,通常是指高度的赞扬。
③“V”形手势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英国首相温斯顿·丘吉尔推广了这个手势,表示胜利,非洲大多数国家也如此。但如果手心向内,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英国则是一种侮辱人的信号,代表“upyours”。在欧洲各地也能够表示数字“2”。
④塔尖式手势。这一手势具有独特的表现风格,自信者、高傲者往往使用它,主要用来传达“万事皆知”的心理状态,是一种消极的人体信号。
⑤背手。英国皇家的几位主要人物以走路时昂首挺胸,手背身后的习惯而著称于世。显然这是一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、自信或狂妄态度的人体信号。将手背在身后还可起到必须的“镇定”作用,使人感到坦然自若,还会赋予使用者一种胆量和权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