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短的中外励志故事【1】林语堂
1919年夏天,当时正在清华学校(清华大学的前身)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,他在清华只申请到“半个奖学金”,即全额资助的一半——40美元。听说此事后,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: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,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。不过,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,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。
得到胡适的承诺,林语堂非常高兴,不久,就乘轮船去了美国。然而,林语堂的运气实在有点背,还在船上,他的夫人廖翠凤就患了急性盲肠炎,到达美国后不得不动手术。在美国开刀住院得花许多钱,他们所带的那点盘缠根本对付不了。林语堂只好给胡适拍了一个电报,请求帮助。很快,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。读完哈佛的课程,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,工作了一年,然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。当时,清华那半个奖学金停发,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快用完,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,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。不久,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。
1923年,林语堂通过了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考试,回到祖国,他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。进北大,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,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。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。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,蒋梦麟大吃一惊,他告诉林语堂: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。林语堂终于明白: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。
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《瞧,这人》一书里讲的。胡适没有在任何场合张扬过这件事,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写过,晚年的林语堂却执意予以披露。林语堂说:这件事,已经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,虽然那笔钱,我们慢慢地还上了,但是,我们永远记得胡先生对朋友的这份“无声援助”。
我查了胡适的简历,他是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,1919年的时候没有出任行政职务,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担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虚职,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语堂回国后到北大教书,不过是为了放一个烟雾弹,让林语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资助的确出自北大官方,而非他个人。胡适知道:林语堂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,如果让其接受自己的资助去美国留学,他内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安;一旦把这种资助说成是官方行为,林语堂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。
善不分形式,只要不损害施善对象的利益和尊严就值得我们敬重;但胡适施善时不图任何虚名,千方百计让感人的真相隐身,生怕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,这样的善无疑抵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,称得上是一种大善。
简短的中外励志故事【2】梵高
那年,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,他多么想有一些朋友!可穷困得如同一个乞丐,连喝一碗汤都是一种奢求、无法实现的他,即便想有一个人给他做模特也不可能。
一个星期天,梵高和往常一样走出城,来到一大片麦田边,写生或画一些风景画,以不让自己总饥肠辘辘,同时也是顽强而执著地实验他的笔触和色彩。画完了几张风景画,太阳已斜斜地照在麦田上。这时,有一个穿着蓝色的制服、披着一身金色阳光的人来到了梵高的跟前,“先生,你好!这些天太阳挺毒的,你应该戴一顶帽子啊!”来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并说。
梵高知道他是一个乡村邮递员,名字叫卢朗。这些天,卢朗几乎每天都要从梵高身边经过,和他打过招呼后,还会停下来聊上几句。“卢朗先生,你好!”梵高笑着说,“光着头,和太阳更亲近,不也很好吗!”梵高的风趣幽默让卢朗谈兴更浓了,他指着梵高画布上刚画完的麦田客气地说:“您的麦田画得像个活物!”接着,又指着正沉沉下坠的落日和树上被落日所染上的火焰一样的光芒说:“这也像个活物,您看是不是?”
梵高心头不禁一震:“这话说得真好,既简单,又深刻!”两人越聊越热乎,从绘画聊到上帝,卢朗说:“现在的上帝似乎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,上帝只存在你画的这片麦田里,可一到现实生活里,上帝就……”
两人聊着,一直聊到了太阳下山,耀眼的金星已开始挂上天幕。梵高忽然发现这个做了25年邮递员,却从来没有得到提升,用每个月挣来的135法郎微薄的薪水抚养4个孩子的父亲,心地竟似麦田般富饶丰赡,如天空般明净美丽!
梵高说:“卢朗先生,我想为您画一幅肖像可以吗?”卢朗很愉快地答应了,只是说:“我感到荣幸,但我长得难看,干吗要画我呢?”梵高十分高兴地说:“假如真有上帝的话,我想他一定也长着和你完全一样的胡子和眼睛。”卢朗开心地笑了,连身边的麦苗似乎也跟着他笑弯了腰。
从此,梵高有了模特,也有了朋友。
打那后,卢朗常常邀请梵高到家里做客,梵高也为卢朗夫人画肖像画。后来卢朗调到马赛邮局工作去了,两人也常来常往,他们的友谊如阿尔的太阳一样,恒定、热烈、明净。
有一段时间,梵高患病住进圣雷米精神病医院,卢朗每天在下班后,都要到医院去看望,除了给梵高送去一些营养品外,还带去一些阳光般的话语,让梵高心中逐渐明媚清丽起来。梵高出院,卢朗在百忙中抽时间,为梵高办理出院手续,并用马车把他接回家。
梵高先后为卢朗画了6幅肖像画。其中最著名的是画于1888年的《邮差卢朗先生》,卢朗身着蓝色的制服,黑色的勾边,金色的长胡子和制服上的金色纽扣交相辉映,闪烁着明亮而温和的光。这幅油画现被珍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,几乎所有梵高的画册里也都收录了这幅画。人们不仅仅是将《邮差卢朗先生》看成梵高人物肖像的代表作,而更是将它视作两人友谊的象征,总会津津乐道这段友谊的佳话。
可不是,梵高在短短的37年,苦难却多于幸福的生命中,邮递员卢朗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抹亮色,这位以普通人身份出现的“上帝”,那种质朴纯真的情感,让梵高得到一份友谊的快乐时,也注入他生命与艺术的力量。这种力量蕴含在底层人的艰辛与自尊,又宛如上帝般的自重之中,就像种子播撒在泥土里,阳光行进在云层里一样,清新自然又无比可贵!
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上帝,只要在我们友善心中能真正洞晓他们是上帝,也就能获得一份份散发着麦田的清香、闪烁着太阳般光芒的不朽的友谊。
简短的中外励志故事【3】戴维
在微软公司中国区高层任某职务的戴维,有次和朋友讲,他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,与一次电梯里的偶遇密切相关。接着,他说了刚进公司不久后发生的这个小故事:
那时,我正在追求一个女孩。可女孩知道我只是公司底层的一个销售员,所以犹豫着要不要和我交往。我明白女孩的想法,她不是嫌弃我的职务,只是看不到我的职业发展前景。为了打消她的疑虑,我打算带她去“探探班”,看看我的工作环境。
那天下班后,我们吃完晚饭,就往微软公司的方向走去。到公司时,已经9点多,同事基本都已下班。可没想到的是,坐电梯时,我们竟然碰到了公司总裁——唐骏先生!
我十分紧张,气氛也很尴尬——最底层的销售员与总裁同乘电梯,还带着女性朋友!所以,进电梯后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和总裁打招呼。没想到,唐骏先生居然先打破了沉默。他说:“戴维,最近工作怎么样?你们和工行的项目进展得如何?”
我一点也没想到,微软中国总裁居然能叫出我的名字,不仅如此,他还能知道我的职务和做什么工作。我先问候了他一声,然后语无伦次地回答了他提的两个问题。唐骏先生一脸微笑地听着,偶尔插一两句话。电梯到的时候,他居然还拍了拍我的肩膀,说:“好好干,戴维,加油!”这一切,都被站在我一旁的女孩看在眼里。
那一天从公司里出来,我很高兴。但与此同时,我开始有些小担心:女孩肯定不愿和我交往了,因为刚才在电梯里我的表现太差,话都说不全。可出乎意料,刚出公司门口,女孩就认真地对我说:从明天起,我们交往吧!
听到这里,朋友忍不住问:“女孩答应和你交往,这很好。可这些,和你现在的职务有什么关系?”戴维笑着说:“当然有很大关系。你知道女孩答应和我交往的原因是什么吗?”当时她说:“戴维,你公司的总裁都能这么了解你,看来,你一直在被公司高层关注着。我能想象得来,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有多大。”所以,她成为了我的女朋友,接着,她又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现在的妻子。
戴维又补充:“那一年在电梯里,唐骏先生虽然只和我简单交谈几句,但给足了我面子,也表示出公司对我的关注。因为这简单的一席话,我的准女友认可了我,而我,也开始慢慢自信。事后我得知,其实唐骏先生对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如此关注,他不仅能叫出我的名字,还能叫出公司其他2000多名员工的名字。我因此知道,我,以及在微软的所有员工都在被公司高度关注着。你说,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司上班,我的潜能怎么可能还躲在我的骨子里,不被激发出来?所以,那之后,我一直奋发向上,努力工作。然后,就有了今天的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