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营村属于邹平县好生镇管辖,在周村区西南角,我家在周村东北角,从我这里到那里有20多里。凰山和安徽的黄山同音不同字,显然没有黄山大,没有那么出名。但大有大的好处,小有小的妙处。东边古城的山为凤,西边李营村的山为凰。两山合为凤凰,是天然的绝配。仅此一招安徽的黄山,甘拜下风。现凰山有雷达,是军事重地。凰山是风水宝地,是古城李家的莹地,现在有周村区的一处陵园。据我90岁的父亲讲:李营村,原叫李家莹,后人觉的李家莹不喜庆,就改为李家营,音同字不同。李营村有李家买下的很多地作为李莹的公田。每逢李家有重大活动和节日李家人都上席,大人4菜一汤,小孩是两个馒头一碗汤,免费吃喝。这一说法得到孔孟哥的认同,他也多次听他父亲及其他老人讲过。
李营村不大,300人左右,李营村现分成两部分,新的几座楼房在凰山脚下,孔孟哥就住在一楼,老嫂子及他儿子。孙子都在家。一家人其乐融融,“和谐之家”名不虚传。孔孟哥朴实热情,待人诚恳,爱好颇多,喜欢收藏古玩、奇石。因李营村山清水秀,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这里买房居住。随着外迁人口的不断增加,老坐地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。值得一提是这里有口井水质好,惹得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带水。这口井叫“凰乳泉”就在李家营村委院内,15年以前,我的父亲曾骑着自行车到这里带水,认识了他的一个哥们,听说修井,我父亲积极带头捐款。据孔孟哥讲:现在这口井多年未掏,淤泥多,水比以前少了,带水的人也少了。就在我参观院内古玩石头时,一个骑着电动三轮的老者就扫兴而归。
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风华正茂的“凰乳泉”水质好,名字好,让人浮想联翩,高额诱人的利益也引得纠纷不断。当年李营村和邻村就归属“凰乳泉”归属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,互不相让。李营村原有一块石碑证明归属他们。为找碑李营村上下齐动员,翻天覆地。折腾许久,石碑泥牛入海无消息,石碑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。无奈之下,李营村高风亮节给了邻村5万后,“凰乳泉”归属了李营村。
哥俩边走边谈边看:李营村的旧村改造方兴未艾,原村址一片狼藉,已成废墟。李家祠堂已破烂不堪。令人惋惜。但比起古城村有二座大殿的李家家庙和占地30多亩,雕刻精美的石人石马李家尚书墓园及占地20多亩数百棵松柏的中书墓荡然无存,还有留有一丝丝欣慰。
李家祠堂是一处清代祠堂。该祠堂是清初刑部尚书化熙公为其家族而建的。为大门、南厢房和西屋组成三进院落式布局结构,现存房屋3排9间。房屋坐西向东,为单檐硬山顶,第一排屋内南、北墙上镶嵌着康熙皇帝临写黄庭坚诗文碑刻6块,北间西墙上嵌着康熙御笔“清慎”碑刻和字迹模糊难辨的碑刻两块,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。2001年此地被公布为邹平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祖上积德行善,祠堂大显神通。孟哥还给我讲了这么件事:他听老人讲,日寇大扫荡时,无数的老百姓拖老带幼跑进了李家祠堂,日寇在李家祠堂前乌拉拉的吼了一通,不知什么原因,没有砸开大门。老百姓保住了性命,躲过了一劫。而其他方都被日寇烧杀抢掠成了废墟。我想可正是李家列宗列祖的保佑。
李家营村民懂得感恩,在十年浩劫中保护了李家祠堂。